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
- 2019-04-08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明材料清单
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明材料清单(GB/T50378-2014)材料分类材料名称要求说明1基本材料1.1项目审批文件1.施工许可证1.2建设单位文件1.建设单位简介2.建设单位营业执照3.开发资质证明4.申报声明1.3设计单位文件1.设计单位简介2.设计单位资质证书3.设计实例介绍1.4咨询单位..
- 2019-04-08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 自评估报告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自评估报告申报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盖章)参与单位名称:建筑类型:自评星级:★/★★,自评分数:自评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填写说明(必读)1、本报告适用于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由申报单位填写。2、封面的“申报项目名称&r..
- 2019-04-08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书
项目编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书(GB/T50378-2014)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盖章)参与单位申报时间说明1、申报书一律采用A4纸和四号宋体字打印,一式一份,装订成册,加盖骑缝章,并提供电子文档。2、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为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在申报单位概况一栏里需分别介绍。申报书中的“申报单位盖章..
- 2019-04-08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声明
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
- 2015-03-12中山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
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测试标题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 自评估报告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
自评估报告
申报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名称: (盖章)
参与单位名称:
建筑类型:
自评星级:★/★★,自评分数:
自评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填写说明(必读)
1、本报告适用于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由申报单位填写。
2、封面的“申报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参与单位名称”应与《申报书》保持一致。
3、各类指标汇总表中,控制项的填写方式:在“达标/得分”列内填写,达标填写“√”;不参评填写“—”。
得分项的填写方式:在“达标/得分”列内填写实际得分;在“不参评分”列内填写不参评分;其它空白格填写“0”。
4、条文中,如因项目实际情况致使某些条文不参评,请在该条文“评价要点”中阐明原因,并在“实际提交证明材料”中提供证明材料。
5、“实际提交材料”文本框中填写实际提交材料的全称、查阅路径。证明材料路径宜详细,定位到所需证明材料。
6、本报告样式在不删除技术内容和要求前提下,可根据项目申报需要进行编辑性修改。
7、换算得分按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自评总分按四舍五入简化为一个自然数。
8、本报告中涉及数字指标的,宜保留到小数点后二位。
目录
目录 4
一、 自评总述 1
二、项目效果图(需标示申报范围) 1
三、自评内容 2
4.1 控制项 3
4.2评分项 8
Ⅰ土地利用 8
Ⅱ室外环境 14
Ⅲ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20
Ⅳ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28
5.1 控制项 36
5.2 评分项 42
Ⅰ建筑与围护结构 42
Ⅱ供暖、通风、与空调 48
Ⅲ照明与电气 55
Ⅳ能量综合利用 60
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8
6.1控制项 70
6.2评分项 73
Ⅰ节水系统 73
Ⅱ节水器具与设备 78
Ⅲ非传统水源利用 82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6
7.1 控制项 88
7.2 评分项 91
Ⅰ节材设计 91
Ⅱ材料选用 98
8 室内环境质量 107
8.1 控制项 109
8.2 评分项 118
I 室内声环境 118
II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124
III 室内热湿环境 129
IV 室内空气质量 131
11 提高与创新 137
附表1 可再利用、可再循环材料比例计算书 152
一、自评总述
经自评估,本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与加分项的分值达到设计阶段星级的标准。各章节得分情况见表1:
表1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自评得分情况
|
节地与室外环境 |
节能与能源利用 |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室内环境质量 |
提高与创新 |
总分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 |
不参评分 |
|
|
|
|
|
|
适用总分 |
|
|
|
|
|
|
实际得分 |
|
|
|
|
|
|
评分项得分Qi
(实际得分/适用总分) |
|
|
|
|
|
|
评分项权重值ωi |
|
|
|
|
|
|
加权得分ωiQi |
|
|
|
|
|
|
自评总分∑Q:,申报星级评分要求:50/60/80。
二、项目效果图(需标示申报范围)
三、自评内容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子项 |
条文
编号 |
条文 |
分数 |
不参评分 |
达标/得分 |
控制项 |
4.1.1 |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
/ |
/ |
√ |
4.1.2 |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 |
/ |
√ |
|
4.1.3 |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
/ |
/ |
√ |
|
4.1.4 |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
/ |
/ |
√ |
|
土地
利用 |
4.2.1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
19 |
|
|
4.2.2 |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
9 |
|
|
|
4.2.3 |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
6 |
|
|
|
室外
环境 |
4.2.4 |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
4 |
|
|
4.2.5 |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
4 |
|
|
|
4.2.6 |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
6 |
|
|
|
4.2.7 |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
4 |
|
|
|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
4.2.8 |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
9 |
|
|
4.2.9 |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
3 |
|
|
|
4.2.10 |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
6 |
|
|
|
4.2.11 |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
6 |
|
|
|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
4.2.12 |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
3 |
|
|
4.2.13 |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
9 |
|
|
|
4.2.14 |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
6 |
|
|
|
4.2.15 |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
6 |
|
|
|
合计 |
100 |
|
|
4.1 控制项
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是否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是、□否。
场地内是否有以下各类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其他保护区:、□以上皆无。
场地内是否有以下各类文物古迹: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以上皆无。
简要说明项目选址的建设用地属性以及场地内地形、资源情况。
|
若含有上款所列各类保护区或文物古迹,简要说明保护或改造的措施。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现状地形图:应包括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等。若地块中或其周边还涉及文保单位、水体等,地块现状图中还需包含紫线、蓝线与绿线;
2、环评报告书(表)或场址检测报告:应包括对场地选址以及场地内及周边是否有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说明;
3、保护区或文物古迹保护或改造的方案:如场地内有以上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应包括相应保护或改造措施(如无保护内容可不提供),文物局、园林局、旅游局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相关证明文件,相关处理方案等。
实际提交材料:
|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场地选址附近是否有以下威胁或者危险源:
□洪灾、□泥石流、□含氡土壤、□风切变、□抗震不利地段(如地震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电磁辐射(如电视广播发射塔、雷达站、通信发射台、变电站、高压电线等)、□火、爆、有毒物质等(如油库、煤气站、有毒物质车间等)、□以上皆无
简要说明避免以上威胁或危险源的措施。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现状地形图:应包括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等。若地块中或其周边还涉及文保单位、水体等,地块现状图中还需包含紫线、蓝线与绿线;
2、环评报告书(表):应体现场地是否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是否有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等危害;
3、地勘报告;
4、场地内有毒有害物质的专项检测报告:如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
实际提交材料:
|
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本条以申报对象所在地块或居住小区的情况为评价对象。)
2)评价要点
场地内是否有以下建筑或设施:
□餐饮类建筑、□锅炉房、□垃圾运转站、□其他易产生烟、气、尘、噪声的建筑或设施(请填写: )、□以上皆无
如有以上建筑或设施,简要说明避免排放超标的控制措施: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总平面图:应体现相关污染源所在位置及其控制措施;
2、相关专业平面图:应体现相关污染源所在位置及其控制措施;
3、环评报告书(表):应包含场地内各类污染源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实际提交材料:
|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住区位于气候区:,所在城市为: ,属于:□大城市、□中小城市
本项目中住宅标准日最低日照时数:小时
住区内是否有老年人居住建筑:□是、□否
如有老年人居住建筑,则老年人居住建筑冬至日日照时数:小时
是否为旧区改建内的新建住宅:□是、□否
□公共建筑
本项目是否为以下几类建筑类型:□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以上皆不是
如是托儿所或幼儿园,则其生活用房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小时数:小时
如是中小学校,则其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小时数:小时
周边是否有居住建筑、学校建筑:□是、□否
如周边有居住建筑、学校建筑,本项目是否影响其日照要求:□是、□否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总平面图:应标有清晰的红线、绿线,以及提供能反映本地块与周边地块及建筑的空间相邻关系(距离、高度等);
2、日照模拟分析报告:应使用当地规委认可的计算软件对标准日最低日照时数进行模拟计算;
3、规划方案批复:当地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批复(通过规划审查);
4、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实际提交材料:
|
4.2评分项
Ⅰ土地利用
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总分19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居住建筑
□3层及以下、□4~6层、□7~12层、□13~18层、□19层及以上
评价内容 |
评价
分值 |
自评
得分 |
|||||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m2) |
3层
及以下 |
4~6层 |
7~12层 |
13~18层 |
19层
及以上 |
||
35<A≤41 |
23<A≤26 |
22<A≤24 |
20<A≤22 |
11<A≤13 |
15 |
|
|
A≤35 |
A≤23 |
A≤22 |
A≤20 |
A≤11 |
19 |
□公共建筑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
容积率R |
0.5≤R<0.8 |
5 |
|
0.8≤R<1.5 |
10 |
||
1.5≤R<3.5 |
15 |
||
R≥3.5 |
19 |
2)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住宅层数:□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建筑高度:m
住区用地面积:m2
居住人口: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m2/人
□公共建筑
规划用地面积:m2
计容总建筑面积:m2,容积率: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规划现状图:应包括红线范围、竖向标高、原有地物等。若地块中或其周边还涉及文保单位、水体等,地块现状图中还需包含紫线、蓝线与绿线;
2、总平面图:应包含规划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
3、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书:应包括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计算过程。
实际提交材料:
|
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总分9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居住建筑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Ag |
新区建设 |
旧区改建 |
||
1.0m2≤Ag<1.3m2 |
0.7m2≤Ag<0.9m2 |
3 |
|
|
1.3m2≤Ag<1.5m2 |
0.9m2≤Ag<1.0m2 |
5 |
||
Ag≥1.5m2 |
Ag≥1.0m2 |
7 |
||
住区绿地率 |
≥30% |
≥25% |
2 |
|
合计 |
9 |
|
□公共建筑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
绿地率Rg |
30%≤Rg<35% |
2 |
|
35%≤Rg<40% |
5 |
||
Rg≥40% |
7 |
||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
2 |
|
|
合计 |
9 |
|
2)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住区绿地面积:m2,住区用地面积:m2
住区绿地率:%
住区总公共绿地面积: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公共建筑
项目绿地面积:m2,项目用地面积:m2
项目绿地率:%
项目绿地是否向社会公众开放:□是、□否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总平面图:应体现绿地位置、面积,并包括用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技术经济指标;
2、景观绿化总平面图:应体现绿地位置、面积,并包括用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技术经济指标;
3、立体绿化平面图:应体现绿地位置、面积;
4、居住建筑平面日照等时线模拟图、计算书。
4、公共建筑绿地是否对外开放的说明。
实际提交材料:
|
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总分6分)
不参评分:;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不参评:不适宜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不参评。
□居住建筑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 |
5%≤Rr<15% |
2 |
|
15%≤Rr<25% |
4 |
||
Rr≥25% |
6 |
□公共建筑
评价内容 |
评价
分值 |
自评
得分 |
|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2 |
Rp1≥0.5 |
3 |
|
Rp1≥0.7且Rp2<70% |
6 |
2)评价要点
是否有地下空间:□是、□否
□居住建筑
地上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
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
□公共建筑
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m2
总用地面积:m2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1:%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2:%
地下空间主要功能为:
简要说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设计说明:包括该建筑的场地区位、地质条件、地下空间功能分区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总平面图:应包括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
2、地下空间建筑平面图:应体现地下空间功能分区及面积;
3、地下空间不参评情况说明书:应论述项目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缘由,如场地区位和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类型、建筑功能或性质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等。(仅本条不参评项目提供)。
实际提交材料:
|
Ⅱ 室外环境
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总分4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序号 |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1 |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
2 |
|
□非玻璃幕墙建筑 |
|||
2 |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规定 |
2 |
|
合计 |
4 |
|
2)评价要点
是否采用玻璃幕墙或镜面式铝合金装饰外墙:□是、□否
简要说明建筑及照明设计过程中,采用何种措施避免对周边建筑造成光污染。
|
室外景观照明是否有直射光射入空中:□是、□否
照明光线是否有超出被照区域的溢散光:□是、□否,如有,则溢散光占比为: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C}1、 {C}总平面图:应反映本地块与周边居住类地块的空间相邻关系(距离、高度等);
{C}2、 {C}建筑设计说明:应包含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的说明;
{C}3、 {C}幕墙设计说明:应包含玻璃幕墙或镜面应式铝合金装饰外墙的光污染分析说明;
4、室外景观照明设计说明:应包含光污染控制说明;
实际提交材料:
|
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总分4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场地内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
4 |
|
2)评价要点
场地属于《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类型
环境噪声监测情况单位:dB(A)
序号 |
监测点 |
环境噪声标准值 |
环境噪声测试值 |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4 |
|
|
|
|
|
…… |
|
|
|
|
|
简要说明建筑场地周围噪声分布状况,如果拟建噪声敏感建筑不能避免临近交通干线,或不能远离固定的设备噪声源时,说明降噪措施。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环评报告书(表)或环境噪声影响测试报告、噪声预测分析报告:应包含场地噪声检测数值,若环境噪声测试值比标准规定值高,需提供降低噪声的措施。
实际提交材料:
|
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总分6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序号 |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
1 |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
2 |
|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 |
1 |
|
||
2 |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
2 |
|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
1 |
|
||
合计 |
6 |
|
2)评价要点
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的风速为:m/s,风速放大系数为: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为:Pa
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场地内人活动区是否会出现涡旋或无风区:□是,□否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为:Pa
外窗中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的可开启外窗的面积比例:%
简要说明本项目室外风环境情况、改善风环境的措施。
|
3)证明材料
提交清单及清单:
1、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包括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的风速和风速放大系数,以及夏季、过渡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的风环境的分析。
2、总平面图、景观总平面图。
实际提交材料:
|
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总分4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序号 |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
1 |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比 |
达到10% |
1 |
|
达到20% |
2 |
|||
2 |
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 |
2 |
|
|
合计 |
4 |
|
2)评价要点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内的遮荫措施有:□乔木,□构筑物(构筑物类型:),□以上皆无。
场地内遮荫措施统计:
项目 |
数值 |
单位 |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面积 |
|
m2 |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内乔木遮荫措施的面积 |
|
m2 |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 |
|
m2 |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内有乔木、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 |
|
% |
道路路面、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统计:
项目 |
数值 |
单位 |
道路路面 |
|
m2 |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道路路面面积 |
|
m2 |
建筑屋面面积 |
|
m2 |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建筑屋面面积 |
|
m2 |
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占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总面积的比例 |
|
%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内建筑、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地面停车场等的位置及面积;
2、乔木种植平面图:应体现所有乔木的名称及其所在位置;
3、苗木表:应体现各类乔木的名称、数量、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
4、景观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构筑物的位置,及构筑物的数量、遮荫面积等技术经济指标;
5、乔木、场地构筑物遮荫面积比例计算书:应包括乔木以及构筑物遮荫面积的详细计算;
6、屋顶、场地铺装平面图:应体现各类铺装的类型、位置、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及面积;
7、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占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总面积的比例计算书:应包括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面积各类铺装的类型、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及面积的统计。
实际提交材料:
|
Ⅲ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总分9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
3 |
|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
3 |
|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
3 |
|
合计 |
9 |
|
2)评价要点
公共汽车站统计表:
公交站名称 |
场地出入口步行至公交站的距离(m) |
公交汽车线路名称 |
已建/规划 |
|
|
|
|
|
|
|
|
轨道交通站统计表:
轨道交通站名称 |
场地出入口步行至轨道交通站的距离(m) |
轨道线路名称 |
已建/规划 |
|
|
|
|
|
|
|
|
请对交通组织进行简要分析。(如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请对此情况进行描述)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总平面图:应体现场地内交通组织分析;
2、当地最新的交通地图:应标明项目所在位置,所有出入口设置及附近公交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3、公共交通站点分布说明:应包含项目附件公交站点分布情况介绍,项目场地出入口至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的标注说明,已建的公交站点照片或规划中公交站点的规划文件。
实际提交材料:
|
4.2.9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总分3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
3 |
|
2)评价要点
简要说明场地内建筑主要出入口、人行系统及与外部城市道路连接的无障碍设计情况。。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建筑设计说明:应包括对场地内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详细说明,并与详图吻合;
2、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详图:应与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说明相吻合;
3、总平面图:应体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位置。
实际提交材料:
|
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总分6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序号 |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1 |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 |
3 |
|
2 |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项: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
3 |
|
合计 |
6 |
|
2)评价要点
停车场所设置方式
类别 |
设置方式 |
是否满足 |
自行车停车设施 |
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
□ |
遮阳防雨措施 |
□ |
|
机动车停车设施 |
采用以下停车方式节约集约用地:□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停车楼、□其他方式 |
□ |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
□ |
|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
□ |
停车场所设置规模
类别 |
当地规范限值(辆) |
设计值(辆) |
是否满足 |
自行车停车位数量 |
|
|
□ |
机动车停车位数量 |
|
|
□ |
简要说明自行车及机动车停车位设置、停车方式、停车场管理等。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总平面图:应包括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等技术经济指标,场地停车场的位置、停车位数量;
2、规划设计条件:包含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数量要求;
3、停车场平面图:应体现停车场的位置、停车位大小及数量等;
4、自行车遮阳防雨设施详图:应体现遮阳防雨设施的构造、尺寸、形式及材质;
5、机动车停车位详图:应体现停车设施的尺寸、形式及结构图;
6、停车管理办法:应包含对外开放管理办法等(针对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的项目)。
实际提交材料:
|
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总分6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居住建筑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满足下列要求中至少3项,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6分:
□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场地1000m 范围内设有5 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
0 |
|
3 |
||
6 |
□公共建筑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满足下列要求中至少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
□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
0 |
|
3 |
||
6 |
2)评价要点
□居住建筑
场地1000m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别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市政管理、□其他:
住区场地1000m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
服务设施名称 |
类别 |
场地出入口距服务设施的距离(m) |
|
|
|
|
|
|
|
|
|
场地内是否有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是、□否,包括: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类别及其公共服务功能统计
序号 |
公共建筑名称 |
公共建筑类型 |
公共服务功能数量 |
公共服务功能描述 |
1 |
|
|
|
|
2 |
|
|
|
|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情况统计
序号 |
共同使用、资源共享的辅助设施设备名称 |
数量 |
作用 |
共享对象 |
1 |
|
|
|
|
2 |
|
|
|
|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序号 |
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名称 |
数量 |
作用 |
开放时间 |
1 |
|
|
|
|
2 |
|
|
|
|
如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请简要描述下错时开放的实施办法,包括开放的空间、时间以及相关管理制度。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规划总平面图:居住建筑应标明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以及住区出入口距离各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公共建筑应体现集中设置的公共建筑位置、数量及服务功能。
2、建筑设计说明:应体现公建项目所含有的公共建筑类型及其公共服务功能;
3、共享配套设施所在楼层的建筑平面图:应体现公建配套设施的位置、面积以及功能类型;
4、配套设施共享说明文件:应包括公建配套设施共享的管理办法,保证设施的有序使用;
5、建筑室外或室内活动场地对面开放的说明文件:应包括公建对外开放空间、开放时间以及具体的公众使用的管理办法,保证安全高效的空间利用。
实际提交材料:
|
Ⅳ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总分3分)
不参评分:;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不参评:净地交付此条不参评。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结合场地情况采取生态补偿措施。 |
3 |
|
2)评价要点
项目场地内是否有自然水域:□是、□否,建设过程中是否被改造:□是、□否;
项目场地内是否有湿地:□是、□否,建设过程中是否被改造:□是、□否;
项目场地内是否有植被:□是、□否,建设过程中是否被改造:□是、□否;
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是否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是、□否
场地设计是否对原有的表层土进行保护利用:□是、□否
如对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进行了改造,简要说明工程结束后所采取的生态补偿措施。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C}1、 {C}场地地形图:应体现场地开发前的原有地形地貌;
{C}2、 {C}环评报告:应介绍现场地开发前的原有地形地貌及场地开发对其影响和采取生态补偿措施介绍;
{C}3、 {C}生态补偿措施落实报告:应具体介绍项目采用生态补偿措施的具体方法及生态补偿后的效果。
实际提交材料:
|
4.2.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总分9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序号 |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1 |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 |
3 |
|
2 |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
3 |
|
3 |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 |
3 |
|
合计 |
9 |
|
2)评价要点
项目所在地:,当地年降雨量: mm;
场地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统计
序号 |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设施类型 |
面积(m2) |
1 |
下凹式绿地 |
|
2 |
雨水花园 |
|
3 |
植被浅沟 |
|
4 |
树池 |
|
5 |
雨水塘 |
|
6 |
雨水湿地 |
|
7 |
景观设计水体 |
|
8 |
自然水体(河流、湖泊) |
|
9 |
其他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 |
|
合计 |
|
|
场地绿地面积 |
|
|
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 |
|
项目场地用地面积:m2;场地用地面积是否大于10hm2:□是、□否。
如场地用地面积大于10hm2,应简要描述场地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包含对场地内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回用等的全面统筹规划设计。
|
简要描述场地内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的衔接和引导设计,及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
透水铺装面积比例计算
序号 |
透水铺装类型 |
面积(m2) |
1 |
植草砖 |
|
2 |
透水沥青 |
|
3 |
透水混凝土 |
|
4 |
透水地砖 |
|
5 |
其他: |
|
硬质铺装总面积 |
|
|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 |
|
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简要描述雨水的渗透方式。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C}1、 {C}景观绿化图:应体现项目红线范围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位置、面积,并提供下凹绿地、雨水花园剖面设计图;
{C}2、 {C}雨水排水图:提供屋面雨水、道路雨水排水图纸,并提供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的设计图;
{C}3、 {C}景观铺装图:应在场地铺装图中标明室外透水地面位置、面积、铺装材料等;
{C}4、 {C}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方案:应介绍规划依据、原则、范围、标准、目标、雨水系统规划。
实际提交材料:
|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总分6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 |
3 |
|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0% |
6 |
2)评价要点
项目所在地:,年均降雨量:mm
场地年径流总量计算表
地表类型 |
雨水利用措施 |
面积(m2) |
径流系数 |
雨水径流量(m3) |
|
|
|
|
|
|
|
|
|
|
|
|
|
|
|
|
|
|
|
|
场地年径流总量(m3) |
|
|||
场地年降雨量(m3) |
|
|||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C}1、 {C}景观绿化图纸:应体现项目红线范围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位置、面积,并提供下凹绿地、雨水花园剖面设计图;
{C}2、 {C}雨水排水图纸:提供屋面雨水、道路雨水排水图纸,并提供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的设计图;
{C}3、 {C}景观铺装图纸:应在场地铺装图中标明室外透水地面位置、面积、铺装材料等;
{C}4、 {C}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应介绍当地降雨统计数据,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雨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
实际提交材料:
|
4.2.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总分6分)
本条得分:;
1)自评得分
序号 |
评价内容 |
评价分值 |
自评得分 |
|
1 |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
3 |
|
|
2 |
□居住建筑 |
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 |
3 |
|
□公共建筑 |
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 |
3 |
||
合计 |
6 |
|
2)评价要点
绿化物种是否主要选用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是、□否
是否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是、□否
如绿化植物种植在地下车库顶板上,则种植区域覆土深度:m。
□居住建筑:
项目用地面积:m2,绿地面积:m2
绿地中乔木的数量:株,平均每100m2绿地面积上的乔木数:株
列举本项目中的主要绿化物种:
|
□公共建筑:
是否采用屋顶绿化:□是、□否
是否采用垂直绿化:□是、□否
屋顶可绿化面积:m2;屋顶绿化面积:m2;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例:%
简要说明屋顶绿化或垂直绿化:
屋顶绿化或垂直绿化的位置、方式、主要植物种类等
|
3)证明材料
提交材料及要求:
1、景观总图及设计说明:应体现项目红线范围内景观总体设计内容;
2、景观苗木表和种植图:应介绍项目内乔、灌、草植物种类、基本信息、种植位置图;
3、每100㎡绿地上的乔木数量计算文件:居住建筑提供;
4、屋顶绿化平面图:公共建筑应提供屋顶可绿化面积、屋顶绿化的类型、面积、种植植物;
5、垂直绿化种植图:公共建筑应提供垂直绿化的位置、面积、种植植物。
实际提交材料:
|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子项 |
条文
编号 |
条文 |
分数 |
不参
评分 |
达标/得分 |
控制项 |
5.1.1 |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
/ |
/ |
√ |
5.1.2 |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
/ |
/ |
√ |
|
5.1.3 |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
/ |
/ |
√ |
|
5.1.4 |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 |
/ |
/ |
√ |
|
建筑与围护结构 |
5.2.1 |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
6 |
|
|
5.2.2 |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
6 |
|
|
|
5.2.3 |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
10 |
|
|
|
供暖、通风与空调 |
5.2.4 |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
6 |
|
|
5.2.5 |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规定值低20%。 |
6 |
|
|
|
5.2.6 |
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
10 |
|
|
|
5.2.7 |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
6 |
|
|
|
5.2.8 |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
9 |
|
|
|
照明与电气 |
5.2.9 |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
5 |
|
|
5.2.10 |
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的目标值。 |
8 |
|
|
|
5.2.11 |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 |
3 |
|
|
|
5.2.12 |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
5 |
|
|
|
能量综合利用 |
5.2.13 |
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 |
3 |
|
|
5.2.14 |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 |
3 |
|
|
|
5.2.15 |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 |
4 |
|
|
|
5.2.16 |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
10 |
|
|
|
合计 |
100 |
|
|
5.1 控制项
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1)达标自评
□达标;□不达标
2)评价要点
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热工气候分区:
执行的建筑节能标准:
□项目节能计算建筑数量超过一栋:项目包含建筑数量:栋;下表以为例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
热工参数 |
单位 |
参评建筑 |
参照建筑 |
是否满足 |
||
体形系数 |
— |
|
|
□ |
||
窗墙比 |
东向 |
— |
|
|
□ |
|
南向 |
— |
|
|
□ |
||
西向 |
— |
|
|
□ |
||
北向 |
— |
|
|
□ |
||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例 |
— |
|
|
□ |
||
屋面传热系数K |
W/(m2·K) |
|
|
□ |
||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传热系数K |
W/(m2·K) |
|
|
□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传热系数K |
W/(m2·K) |
|
|
□ |
||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
传热系数K |
东向 |
W/(m2·K) |
|
|
□ |
南向 |
W/(m2·K) |
|
|
□ |
||
西向 |
W/(m2·K) |
|
|
□ |
||
北向 |
W/(m2·K) |